数据库原理

数据库原理 知识量:8 - 33 - 100

2.3 常见的数据模型><

数据模型概述- 2.3.1 -

数据模型是用于描述数据、数据之间的关系以及数据的约束条件的抽象表示方式。数据模型通常由三个要素组成:数据结构、数据操作和完整性约束条件。

  • 数据结构:数据结构是数据模型的基础,它描述了数据的类型、组织方式和关系。数据结构包括实体集、属性、关系等概念,这些概念用于描述数据的静态特征。在数据模型中,数据结构定义了数据的组成和结构,是描述数据的关键要素。

  • 数据操作:数据操作是指对数据进行各种操作和处理的方式,包括查询、插入、删除、更新等。数据操作定义了可以对数据执行的操作和操作的方式,以及操作的结果。数据操作是描述数据动态特征的关键要素,它定义了数据的处理方式和过程。

  • 完整性约束条件:完整性约束条件是指对数据的约束条件和规则,用于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完整性约束条件包括实体完整性、引用完整性和自定义完整性等。实体完整性约束保证了每个实体的属性都是唯一的,引用完整性约束保证了实体之间关系的有效性,自定义完整性约束则根据特定业务规则对数据进行限制。

在认识或描述一种数据模型时,需要从这三个要素开始。首先明确数据模型的数据结构,了解数据的组成和关系;其次定义数据模型的数据操作,了解可以对数据进行哪些操作和处理;最后制定完整性约束条件,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通过对这三个要素的深入理解和分析,可以全面地认识和描述一个数据模型,从而更好地应用于实际业务场景中。

层次数据模型- 2.3.2 -

层次数据模型(Hierarchical Data Model)是数据库系统最早出现的数据模型,它采用树状结构来组织数据。在层次数据模型中,数据记录之间的联系表示为一条从父记录指向子记录的带箭头直线,这种联系称为一对多的联系。层次数据模型中,每个记录类型可以有一个或多个子记录类型,但每个记录类型只能有一个父记录类型。

层次数据模型的基本逻辑结构可以用一棵倒置的树表示,根节点表示最顶层的记录类型,其他节点表示隶属于上一层节点的子节点。每个节点对应一个记录类型,每个记录类型包含若干个字段,用于描述实体的属性。层次数据模型中的每个记录都有一个唯一的标识符,称为关键字或主键。

层次数据模型适用于描述具有层次关系的数据,如行政机构、家族关系等。在层次数据模型中,每个节点只能有一个父节点,这种结构限制了数据之间的复杂关系,因此层次数据模型在处理多对多关系时不太适用。为了克服层次数据模型的限制,数据库系统中引入了网状数据模型和关系数据模型等更灵活的数据模型。

网状数据模型- 2.3.3 -

网状数据模型是一种可以灵活地描述事物及其之间关系的数据库模型。它使用有向图结构表示实体类型及实体间联系的数据结构模型,允许一个事物和另外的几个事物都有联系,从而构成一张网状图。网状数据模型属于逻辑模型,是数据库系统发展的一个早期阶段。

网状数据模型的特点包括:

  • 允许有一个以上的节点无双亲;

  • 至少有一个节点可以有多于一个的双亲。

网状数据模型的数据结构满足上述两个条件。在网状数据模型中,记录类型之间的联系通过记录值之间的联系来表示,这种联系可以是多对多的。这种模型更加灵活,能够表示实体间的多种复杂联系。然而,它也相对复杂,因为需要指定存取路径。

网状数据模型的典型代表是DBTG系统(也称CODASYL系统),它是20世纪70年代数据库系统语言研究会下属的数据库任务组(DBTG)提出的一个系统方案。

网状数据模型的应用也有一些限制,例如结构复杂、DDL和DML复杂等,这使得用户不容易使用。此外,随着应用环境规模的扩大,数据库的结构变得更为复杂,不利于最终用户掌握。因此,后来出现了关系数据模型等更高级的数据库模型。

关系数据模型- 2.3.4 -

关系数据模型是以集合论中的关系概念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种数据模型,它使用二维表格来表示实体以及实体间的联系。在关系数据模型中,每个表格表示一个关系,每个列表示关系的属性,每个行表示关系的元组或记录。

关系数据模型的特点包括:

  • 数据结构单一:关系数据模型中只使用一种基本的数据结构,即关系(或表)。所有的数据都表示为关系中的行和列。

  • 严格的数学基础:关系数据模型基于集合论,具有严格的数学基础。它使用集合代数来定义和操作数据。

  • 数据独立性强:关系数据模型中,数据的存储和查询方式是分离的。这使得数据的物理存储和逻辑表示相对独立,提高了数据独立性。

  • 数据操作简便:关系数据模型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操作语言(如SQL),用户可以使用这些语言进行数据的查询、插入、删除和更新等操作。

  • 灵活性:关系数据模型允许用户根据需要定义新的数据类型和关系,具有较高的灵活性。

关系数据模型广泛应用于商业、金融、科技等领域,是现代数据库系统的主流模型之一。随着技术的发展,数据库系统的功能和性能不断提升,但关系数据模型仍然是最基础和最广泛使用的数据模型之一。

面向对象数据模型- 2.3.5 -

面向对象数据模型是一种新兴的数据模型,它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来设计数据库。面向对象的数据库存储对象是以对象为单位,每个对象包含对象的属性和方法,具有类和继承等特点。

面向对象数据模型的主要特点包括:

  • 对象标识:每个对象在面向对象数据模型中都有一个唯一的标识,称为对象标识。通过对象标识,可以唯一地确定一个对象。

  • 封装性:面向对象数据模型中的对象是封装在一起的,对象的属性和方法都封装在同一个单位中。这种封装性有助于提高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 继承性:面向对象数据模型中的类之间存在继承关系,一个类可以从另一个类继承属性和方法。这种继承性可以减少重复代码,提高代码的可重用性。

  • 多态性:面向对象数据模型中的对象可以有多种形态,一个类可以有多个实例,每个实例可以有不同的属性和状态。这种多态性可以提高数据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面向对象数据模型的优势在于其丰富的表达能力、直观性和自然性,能够更好地模拟现实世界中的实体和概念。此外,面向对象数据模型还具有可重用性、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等特点,能够有效地支持大规模复杂应用程序的开发和维护。

在实际应用中,面向对象数据模型已经在许多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软件工程、游戏开发、多媒体处理等。面向对象数据库系统是实现面向对象数据模型的一种软件系统,它支持存储和检索对象类型的实例以及定义对象之间的继承关系等操作。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面向对象数据模型将继续发挥其优势,为各种复杂应用程序的开发提供更加高效和灵活的数据管理支持。

对象关系数据模型- 2.3.6 -

对象关系数据模型是一种将关系数据模型和面向对象数据模型结合在一起的数据模型。它继承了关系数据模型使用简便的优点,并具备表示复杂数据结构的能力,同时结合了面向对象数据模型的面向对象特性。

对象关系数据模型的主要目标是缩小关系数据库和许多编程语言(如C++, C#, Java等)中经常使用的面向对象实践之间的差距。它允许用户定义对象、类、继承等,并支持数据类型、表格结构等,从而更好地处理复杂的数据类型。

对象关系数据模型是面向对象的数据库模型和关系数据库模型的组合。它允许用户使用现有的数据类型来形成复杂的数据类型,这对于处理复杂的数据类型非常有用。此外,对象关系数据模型还允许用户继承对象、表等,以便扩展其功能。